《本草纲目》第十六集
- 一味中药一个故事 -
夏枯草的故事
每一味中药故事都令人期待,皆因这些故事让我们忆起,原来这世界上除了人事外还有许多惊喜的遇见,它们亦如我们一样一日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经历冬去春来,沧海桑田存在于这烟火人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的存在皆为治愈、成全、利他,或者说它们比我们更接近于“道”。日新月异,变幻万千,传承千年,它们的故事,重现于世,让我们对这烟火人间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感动、重新热爱、重新珍惜。就如今天华妈妈给大家讲的这味中药,它名为“夏枯草”,亦名铁色草、夕句、乃东、燕面、麦夏枯、棒槌草、灯笼草、六月干、锣锤草、夏枯头、东风草,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重楼”。
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夏枯草”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九州时代,百国并存,战事不断。野蔓萦战骨,残阳照路途,宛如冬至山野,风沙漫天百草枯萎,寒风瑟瑟。夕句不由紧了紧衣襟,忽然被什么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枯草丛处一双满是疮痈的赤足。此足看似孩童,夕句连忙拨开枯草凑近察看,只见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衣衫褴褛、枯瘦孱弱。夕句为其号脉,虽诸病混生,多处疮痈,但尚存一丝生机。
展开剩余92%夕句连忙从腰侧拿出针包为孩童施针,接着用打火石打火,在一旁燃了一个小火堆,再拿着一根燃着的枯枝烧了烧针刀,小心翼翼地用针刀将脓疮处脓血刮去。
半晌,孩童似乎恢复了知觉,皱了皱眉,咳嗽起来。夕句见状,拔下两针又刺两穴。孩童呼痛,睁开眼睛,挣扎着欲起身。夕句扶着孩童靠坐在草堆旁,见孩子眼里惶恐不安,想必是逃避战乱受了惊吓,便轻轻道:“莫怕,我是医工。你父母亲呢?”
孩子警惕地摇了摇头,夕句又问:“你可有名字?”
孩子小声弱弱道:“没、没有。”
夕句又从腰间的布袋中拿出一把干枣放在孩童手里道:“吃吧!”
孩童饿极了,一把接过去往嘴里塞,囫囵吞下去,噎得直咳嗽。夕句见状,轻轻拍了拍孩童的后背。孩童缓过气来,脸上浮现了些许血色,眼里惶恐少了许多。
见此情景,夕句不由想起十几年前,自己亦是这样被师父在战乱堆中拾得救回一条命,至今犹记当时师父所言:
“战乱堆中尸骨无数,唯汝尚存生机。寒风刺骨百草凋零,唯有夕句生发。偶遇救治是上天机缘,从此汝便同我习医,日后行医济世。汝就叫夕句吧!”
从此夕句便潜心学习针医之术。十几年后略有所成,游走行医,路经于此,见战殍满地,枯草生机全无,未想到此孩童还能尚存,遇见医治,此情此景一如往昔。果然如师父所言,一切皆是天意。想着,夕句对孩童道:
“可愿同我走,做我徒儿,日后习医济世?”
孩童闻言睁大眼睛忙不迭地点头。夕句见孩童身旁有一嫩绿小草,摘下来闻了闻,又放嘴里嚼了嚼道:“冬至之日,百草枯萎,唯此草和生机。此草冬至生发,夏至枯萎,名为重楼,你便叫重楼吧!”
孩童点头喃喃重复:“重、重楼。我叫重楼。”
夕句便起身抱起重楼走了。
又过了数日,重楼的疮痈逐渐结疤痊愈,已经能正常行走。从此,重楼便随夕句行医学习。夕句不仅教授重楼医理、针技,亦教他习字。重楼则日日勤奋用心,为师父清理、研磨银针,操持日常起居,用心学习功课。
不到几年,重楼已能为师父做些辅助工作,对一些基础的证疾已能独立行针。只是得闲之时,多了个喜好,便是研习草药经方。针医即百病以针治之,不用药石,因而针医为了技艺精益求精,平素几乎不会研习药石经方。
重楼发心研习药石缘由有二:
其一,偶然遇机缘,让他从医典中得知原来“夕句”与“重楼”竟为同一种草,由此他知道了师父对他的期盼,期盼他爱惜生命,将来成济世良医;
其二,师父救他性命,养育他成人,对他而言亦师亦父。有一次师父染恶疾,让他刺百会、檀中、关元这几个大穴时,他惶恐不敢下针,生怕深浅位置没拿准伤及师父,因而迟疑颤抖,最后只能另请针医下针,此事让他至今羞愧万分。因而他于功课之余研习药石,以备不时之需。
幸好夕句并不似其他医工师父,只要重楼针技日益精进,平时学药石这些爱好也从不过问。
医工的生活繁忙而琐碎,日子平静而匆忙。一眨眼几年过去了。有一日,一位神秘的人来请夕句。原来这位神秘人是一位宫廷的大夫,因国君夫人患疾药石不灵,听闻夕句乃民间口碑相传的名针医,特请夕句进宫为夫人医治。
问起国君夫人证疾,言有头痛眩晕、呼吸不顺、目痛冷泪、筋骨疼痛、瘰疬、乳痈云云。重楼听之大惊,此肝气郁结淤滞之疾,行针需下膈俞、肝俞、天突,檀中……
想着,重楼感到冷汗自额间滑落,手上端的茶杯差点掉落,忙镇定心神,佯装无事,放下茶杯,轻轻退出。
重楼坐在门口石阶上怔怔发呆,任额间汗水流下。心想倘若针不下这些穴位,定然对证疾无效,师父恐是死罪。倘若针下这些穴位,师父是男子,为国君夫人下针,亦有性命之忧。倘若献上药石经方,师父是针医,国君又何会用师父的药石经方?而师父从来心怀天下,一心济世救人,想必定会全力救治。恐此将是师父性命之劫。这该如何是好?重楼顿时只感心情百转千回,惶恐无助,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夕句唤重楼进屋,重楼连忙进去。夕句并不似重楼惶恐焦虑,反而心气平和,将几个卷轴交予重楼,说了些病疾琐事。重楼低着头,心事重重,无心听之,只能佯装平静。说罢,夕句道:“重楼,你针技已精,为师甚慰,你且去忙吧!”
重楼走到屋外,才呼出一口气。他回头从窗户缝隙瞧了瞧师父,知道师父亦知此行有去无回。重楼转过头,忽然看见树旁小草,心生一计,便去抓了一些药给师父熬了壶药茶,端进去给师父喝。是夜,师父沉沉睡去。
重楼拿出竹简写道:“师父曾言,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生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师父赐徒名重楼,即盼徒经世致用。如今重楼针技已精,为夫人行针治疾亦可为之。师父乃当世之济世良医,世间尚有百疾待师父救治。此行重楼代师行针,只为不负师父之盼,报答师父救命培育之恩。”
次日天刚亮,重楼便穿着夕句的衣服出发。因重楼同夕句身材相似又穿其衣装,果然宫廷皆无人认出。
重楼顺利随宫人到夫人榻旁,平静地为夫人号脉察看。片刻,他取出针包为夫人下针,又留针片刻取下针,将针装入布包道:
“夫人之疾乃肝气郁结瘀滞之症,下针之后证疾稍缓,仍需此‘夏枯草’煎汤服用。下针三日便可,后续服此药,自当痊愈之。”
果然国君夫人之疾如重楼所言,三日后便见好,头目疼痛已不觉,筋骨疼痛亦减轻。
第四日,宫人去请重楼接受国君夫人赏赐,却发现重楼躺于榻上已没有声息。宫人大惊,连忙将此事告知国君及国君夫人,国君及夫人闻讯惋惜不已。众人道,此乃天上神仙来救治夫人,使命完成遂回天上去了。后国君封“夕句针医”为当世神医。夕句闻之悲痛不止,后隐姓埋名去到别国,游走行医,所到之处皆种满重楼草。
重楼草逐渐被人熟知,世人皆知“重重楼阁十二环(又称喉咙十二环、气管十二环)”之疾,重楼草有奇效。
再后来国君夫人服用“重楼草”治愈奇疾的传说传遍九州诸国,民间百姓又称“重楼草”为“夏枯草”。
再后来,夏枯草被记载于各医典药典中,受到各医家青睐,常将之配伍于各经方之中,传承千年,终成经世良药……
夏枯草,《本草备要》称其“冬至生,夏至枯,故名”。夏枯草常见于陕西、甘肃、新疆的荒坡、草地及路旁,长得不算高,茎高通常只有20~30厘米,分支很多,穗状花序,苞叶近卵形,苞片淡紫色,宽心形,花萼钟形,因它枯萎时花可见一层一层形似重叠的楼阁,大多是九层,所以它也被称为“重楼”。
《黄庭内景经》中提到“重重楼阁十二环”说的是喉咙的十二环,其实是指我们的气管。因为我们气管有十二节环状软骨,形似重叠楼阁而被称为“十二重楼”。因而对“呼吸不顺,结气,治口眼歪斜,头疼眼疼,鼠瘘,头疮”有治疗效果的夏枯草也被称为“重楼”。只不过夏枯草通常是“九重楼”,在古代“九”代表的是阳极的意思,这跟夏枯草每年阳气冬至开始生发,一直到阴气生发之日夏至枯萎的特性有关,因此夏枯草亦被称为“九重楼”。因它盖秉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
夏枯草最早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夏枯草,味苦、辛,寒。鼠瘘,头疮,破症,散,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生川谷。”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夏枯草,味苦、辛,寒,无毒。主治寒热,鼠瘘,头疮,破症,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雷公炮制药性解》:“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肝经。主疬瘤,湿脾脚肿,肝虚目痛,冷泪畏光,散血破症,生肌解毒。”
《本草衍义补遗》:“夏枯草,补养血脉。”
《滇南本草》:“夏枯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生草药性备要》:“夏枯草,去痰消脓,治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本草从新》:“夏枯草,治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
《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后《本草纲目》又加以补充:“夏枯草,又名夕句,乃东,燕面,重楼,铁色草。味苦、辛,性寒,无毒。归肝、胆经。主寒热瘰疬,瘿瘤,头及皮风,目痛,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湿痹,夏月烦热,头痛,赤眼,乳痈肿痛。”
乍看之下挺复杂,要了解“夏枯草”,我们先了解几个中医名词:
“瘘”,就是指颈部生疮,颈肿大的病。即颈部淋巴结核。
“瘿瘤”,就是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
“瘰疬”,又称“鼠瘘”“老鼠疮”“疬子颈”,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中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痹”,《说文》:“痹,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五藏大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注:“风湿之病。”痹病,在中医里认为是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乳痈”,又称“乳疽”“乳结”“奶痈”等,是中医对急性乳腺炎的称呼。它是一种发生在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疮”,就是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了解“夏枯草”的作用就容易多了。简言之,“夏枯草”作用有四:
第一,主心肺之疾,止咳化痰。
第二,主大肠小肠,清热解毒泻火。
第三,消炎抗炎抗病毒,消肿散结。
第四,主血脉,止血凉血,血糖血脂血压。
对于夏枯草这四大特点,我们逐一来认识。
第一,夏枯草主心肺之疾,止咳化痰。夏枯草,味苦、辛,寒。《黄帝内经》认为:“苦入心,开窍于舌,心主血脉。辛入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黄帝内经·素问》:“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夏枯草入心肺,增强心肺能力,心主血脉功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确保血液能够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心的搏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而肺主百脉,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肺通过呼吸作用,调节气血的运行,确保气血在全身的分布。肺的呼吸功能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肺气充沛,呼吸顺畅,气血运行正常。因而夏枯草对心肺之疾有作用,心肺之疾的显著特点就是痰浊咳嗽,所以夏枯草就经常参与此类经方配伍。
像《医宗金鉴》中的“夏枯草膏”、《简要济众方》中的“夏枯草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的“夏枯草汤”、《医学心悟》中的“消瘰丸”等,都能起到增强化痰散结之力、帮助缓解咳嗽有痰、改善痰火互结之瘰疬及伴咳嗽痰黏、咽喉梗阻感的作用。
第二,夏枯草主大肠小肠,清热解毒泻火。中医将心、肝、脾、肺、肾被称为“五脏”,每个脏器都有其对应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经络系统中,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它们的关系是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消化吸收)。心阳温煦小肠,促进食物消化;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养心。心移热于小肠时,会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痛,而小肠湿热上扰于心,可致心烦、口舌生疮。肺与大肠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大肠通畅,亦利于肺气宣降。夏枯草入心肺,因而它又作用于心肺对应的大肠小肠。
夏枯草性寒,寒凉的药通常都有清热排毒泻火之功,因而它常参与此类经方的配伍,像《温病条辨》中的“夏桑菊饮”、《疡科心得集》中的“银花解毒汤”、《医学心悟》中的“内消瘰疬丸”、《证治准绳》中的“夏枯草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热淋方”等。
第三,夏枯草消炎抗炎抗病毒、消肿散结。《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在人体五脏六腑中处于主导地位,主宰和调节着全身的生理活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充沛,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为它们提供营养和氧气。心气强力气才会强。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指辅佐的意思。肺在人体中起着辅佐心脏的工作。肺通过调节呼吸、输布津液等生理功能,协助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主气,负责人体的呼吸功能。通过呼吸,人体吸入清气,排出浊气。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正常,呼吸才能顺畅。
心主血脉,肺主气。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而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可以调节气血的输布。二者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当肺气不足时,会影响心气的推动作用,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反之,当心气不足时,也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导致呼吸不畅。夏枯草增强心肺功能,因而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心血循环顺畅就是生发功能正常,排浊排毒功能正常,即可起到消肿散结的作用。
《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因而夏枯草也经常参与此类经方的配伍,像《外科正宗》中的“夏枯草汤”、《医学心悟》中的“消瘰丸”、《东垣试效方》中的“普济消毒饮”,都是主直入肝经,清泻肝火、消散结节,有清肝散结、抗炎消肿作用。
第四,夏枯草主血脉,止血凉血,如降低血糖、血脂、血压等。《本草新编》中提到,夏枯草还可入肺、脾、心三经。夏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膀胱寒水经;味苦辛无毒,得地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遇火令而枯,禀金水之气独全,水制火,金平木,故专主少阳相火,风木胆经之证。太阳主表,表邪外入,则太阳有病而恶寒发热矣;其主之者,味辛可以散表寒,味苦可以清热也。夏枯草禀金水之气味,所以专入少阳,解风热之毒也。
头乃太阳行经之地,膀胱湿热则生头疮;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积聚而有形可征谓之症,乃湿热结气也;味辛可以散结,味苦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瘿亦少阳之症,其主之者,以夏枯草专治少阳之症,而辛散之功也。
湿邪伤下,脚肿湿痹,无非湿也;苦能燥湿,所以主之。且入肺与膀胱,而有祛湿之力,湿胜则身重,既有祛湿之功,所以能轻身也。
《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因而夏枯草也常参与此类经方的配伍,像《兰室秘藏》中的“龙胆泻肝汤”、《简要济众方》中的“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中的“夏枯草散”、《温病条辨》中的“夏桑菊饮”、《外科正宗》中的“夏枯草汤”、《内科摘要》中的“丹栀逍遥散”等。
有首关于“夏枯草”的诗是这样的:“春荣夏萎不生哀,禀性纯阳入药来。却道此情何物有,医得万世大胸怀。”
有意思的是,夏枯草的花语是:“负责尽职。”
图片来源:广药白云山星群药业
怎么样?故事听到这,此时是否感觉夏枯草已入心,深爱犹不知?热爱户外运动的朋友,哪天在山野得缘遇到一株夏枯草记得合影留念。据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擦肩而过,说不准你就是它等候的人呢!
来,华妈妈现在就带大家去找夏枯草……
中药之讲究真、正、纯,方才能见真效。今天,华妈妈带大家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中华老字号”。它创建于1950年,由解放初期众多“明星”药厂汇聚而成,1986年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它始于中药炼剂和植物药提纯,首制软胶囊和滴丸机,开拓颗粒冲剂先河,以“全国首创五大制药技术”引领着中药文化的发展。从创始至今一贯秉承“制药之星,呵护人群”的理念,是以胶丸、酊水糖浆、药油、颗粒冲剂四大剂型为主的“中华老字号”制药企业。它就是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药集团属下上市公司广州药业(香港H股及上海A股上市公司)骨干企业之一。60年代末,星群成功研制出颗粒冲剂;1985年首创夏桑菊颗粒,并带动颗粒产品进入繁荣时代;为广大消费者熟知的颗粒冲剂还有小儿氨酚黄那敏、痔炎消等。
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颗粒、软胶囊、液体灌装制造及包装设备,注重按GMP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和质量管理,各剂型均通过GMP认证,建有大型夏枯草GAP药材种植基地;同时以科技创新推动品牌发展,启动夏桑菊“指纹图谱”技术评价产品质量及开展夏桑菊有效部位抗禽流感、流感项目研究,并获授专利保护。其生产的有“夏枯草”参与配伍的“夏桑菊颗粒”从1985问世至今,一直广受消费者好评及欢迎。
好,到了,就是这里,我们一起采买一些回家吧!
图片来源:广药白云山星群药业
夏枯草的故事,华妈妈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记住,夏枯草虽好,亦是一味药,它的使命是治愈,服用最好遵医嘱,因每个人体质及基础性疾病都有不同。喜爱夏枯草的朋友可以用一个玻璃瓶装一些夏枯草放在自己常坐的桌上,感受夏枯草的灵气,品味夏枯草的智慧。
【号外】
切记: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脾胃虚弱者服用后可能会导致肠胃功能进一步减弱,加重脾胃不适,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夏枯草苦寒降泄,气血亏虚的患者使用后可能会导致气血不畅的症状加重,表现出畏寒、手脚冰凉等血亏、气亏的症状;经期女性服用后可能会导致宫寒,从而引起月经不调和痛经;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服用夏枯草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婴幼儿慎用;部分人群对夏枯草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服用后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长期或大量服用夏枯草可能会给肝肾功能造成一定负担,影响其正常工作。此外,夏枯草中的皂苷成分对胃有刺激性,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腹痛、腹泻等问题;夏枯草性寒,血压低的人群服用后可能会加重身体的寒凉状态,影响健康。
作 者 | 周君君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本草纲目》第十七篇中草药故事
从今天起,华妈妈每天给你们讲一个中草药的故事。准备好了吗?开始喽……
敬请期待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